不良资产进入第三个新周期
【发布时间:2023-11-25 17:00:08 】 【信息来源:不良资产头条】
在今年5月火栗网举办的“2023年中国不良资产春季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金融不良资产研究中信副主任、研究员,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姜涛在本次论坛上做了《2023年不良资产市场供应结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演讲。他认为,中国不良资产行业从2023年开始进入第三个生命周期,不良资产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不良资产行业进入第三个发展周期
姜涛分析:就资产供应来看,到2025年市场上约有20万亿金融不良资产需要处置,占银行贷款余额10%左右。

姜涛
姜涛解释:中国不良资产行业的第一个周期是政策性不良贷款剥离开始后的第一个十年,1999年—2012年,在这个阶段,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30%下降到1%。不良资产供应来源主要为历史积累的存量,总共约十万亿,在第一个周期基本处置完毕。
第二个周期是2013年—2022年,以银监会2013年45号通知为标志,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新常态,排除三年疫情期间异常波动,GDP年平均增速约7%,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1%攀升到近2%,但本周期中产生的增量,处置的效果不佳,从2019年至2022年间,每年平均有三万亿不良被“处置”,主要的手段是核销。目前约十万亿仍留存在金融体系内。
2023年,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为标志,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行业进入下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世界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期以及中国经济复苏期相重合,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预计保持在2%以下,但关注类贷款会长期保持在2%以上。

新的一轮周期是存量和增量并存的时代,在原有十万亿存量亟待真正处置的基础上,三年还会每年有三万亿的增量供应。到2025年市场上约有二十万亿的金融不良资产需要处置,占银行贷款余额的10%,资产价格回落,投资人收益正常化,其中损失类资产包信息收益空间大。在市场主体方面,一级市场有可能会摒弃同质化的价格竞争,转向主体合并和集中统筹;二级市场则呈现出规模化投资主体以处置服务能力为基础通过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形成有交易撮合能力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大型服务商,通过市场培养,形成数量庞大的小规模投资主体和消费需求主体。
姜涛认为,在新的周期内,不良资产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会。
首先,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经济下行期间刺激经济的效果有限,投资人和消费者从信号中感知了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期间,从规避风险出发,大多数人会选择紧缩开支和减少投资;金融机构因为不良资产累积,本身就限制了加大贷款投放的能力,加上审慎经营的考虑,贷款会发放给安全的主体,原本安全的主体由于获得过多的贷款反而受到资金成本的拖累,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弱化;财政政策刺激的投资,往往形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创新型产业得到支持的力度不够;减税政策主要有利于有盈利的正常企业,对于困境企业帮助不大。
其次,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时的力度难以把握。用力不足,无法实现效果;用力过猛,有可能把经济打压入下行空间,出现“硬着陆”,此外,经济主体出于投机心理,往往认为要把握时间不多的经济上行空间,反而出现加大投资,吹大泡沫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可弥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足,通过不良资产处置降低金融不良率,金融机构释放拨备资金,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支持实体企业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由下行转向复苏,信心是最宝贵的,通过不良资产处置获得资产价格一般低于市场正常水平,吸引投资消费,可以提振市场信心。
地产不良及
地产高收益债处置前景可观
新周期下,最火热的一类不良资产当属地产不良,包括针对困境地产商的并购、破产重整以及不同类型地产项目的盘活。本次论坛上有来自于鼎晖夹层与信用投资部副总裁焦青伟、和迪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江明、瑞京资产李旭、浙萧资产总经理钱烈等嘉宾就不动产类地产不良投资进行了观点碰撞。

地产不良资产圆桌论坛
此外,太平洋证券投资经理唐新奇演讲时表示,当下,部分地产高收益债的机会大于风险。如按收益率8%及以上作为标准,不含违约债,国内高收益债规模已超过1.31万亿元,占信用债总规模的约3.4%。此外,境内共计275家主体发生违约,其中地产公司违约债券规模约1.2万亿元。当前地产市场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风险出清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些局部机会。尤其是民营房企,截止目前,已提出展期方案的民企地产超过20家,已实现整体展期的有富力、龙光、融创、世茂、时代、金科等。上述展期债券收益率均超过60%,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已展期的民企中,富力、宝龙、时代可能存在一些可能的机会。